收获
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这次学习机会,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泰山杏坛 卓越教师”培养对象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我非常敬佩今天执教的四位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岳中学的郝老师讲授《安塞腰鼓》语言亲切富有激情,三大板块推进教学:感知鼓势、情动鼓韵、领悟鼓魂。层层递进,思路清晰完整。郝老师对文本有自己的个性解读,课堂上问了三个特别好的问题:
抓住重点句子“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现在的你有没有冲破撞开一些什么东西?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让我们从情感中走出来,这腰鼓带给我们哪些理性的思考?找出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后生们“搏击”什么,仅仅是鼓吗?这样的追问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内涵。
凤台中学的吕老师讲郑振铎的《猫》,整堂课教师的时间意识很强,主导地位鲜明,课堂管理学生很到位,调控课堂能力强,学生参与面广。亮点三个:研读“芙蓉鸟被害案”,多角度探究主题,板书设计是个猫咪的简笔画,有创意。其中主题挖掘中有一个说话题目好:对于生活中的“猫人”,你想说什么?学生有一个经典语言:你若需要关爱,我愿敞开火热的胸怀。可见吕老师出示的弱势群体的图片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中的周老师讲的《吆喝》。虽然是下午第一节课,但是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周老师个人的语言响亮、流畅、清爽。拿着一串糖葫芦让学生吆喝叫卖,激趣导入很成功。四大板块清晰有梯度:找吆喝(理清课文内容)、品吆喝(模拟吆喝声还原生活)、忆吆喝(品评吆喝人的智慧和体会作者写作意图)、说吆喝(身边的吆喝声并设计豆腐的吆喝)。周老师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非常准确,文本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生活中的吆喝搬进课堂,体现“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一理念。
实验中学的徐老师执教高尔基的《海燕》,老师范读激情澎湃,很有气势,现场很有感染力。评海燕,悟形象。学海燕,傲风雨。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很巧妙:
从文中——,我感悟到这是一只——的海燕。(让学生感知海燕的形象。)
“高傲”一词是否作者用错了?(贬词褒用)
题目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呢?(对比 象征)
为什么要赞美海燕,嘲笑其他海鸟呢?(写作背景 象征)
徐老师对教材的挖掘够深,对问题的设计匠心独运,不着痕迹,有很深的教学功底和很高涨的教学热情,值得我学习!
来自莱芜市实验小学的专家毕淑娟老师紧紧围绕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一观点,分别现场点评了四位老师的课,评价中肯,实用,很有建设性,让我从中获益颇多。让我对语文课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上好语文课有了信心和期待。归纳起来有四点:
一、课堂活动设计要有趣味
语文课堂要吸引学生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活动设计既要体现学习目标又要有趣味性,也就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猫》给三只小猫做名片,用不同颜色表示并说出理由。《吆喝》再现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各种职业的人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吆喝,看谁能招徕顾客。活动设计要体现孩子的心理特点,因为有趣味才会有兴趣。
二、朗读精彩语段要有情味
评课中毕老师不只一次的给我们师范朗读,听完后感觉网上的视频诵读不叫读,毕老师是用心在读,在读中感觉生命的流淌,灵魂的歌唱。毕老师说,老师的朗读最高境界就是作为作者在读,把平面文字变为立体画面。让我们从此刻起,重视朗读,引领学生在吟诵涵咏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的同时,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感受作品的情思美感,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通过朗读,感染、引领、诱发学生,使他们和文本、作者同欣喜、同悲切、同感怀、同思念,进而达到“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四位一体的最高境界!
三、品味经典语言要有滋味
语文课上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去咀嚼文字。经典的文章中都有经典的语言,品词品句。这里引用了朱则光老师的课例《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品“已”和“只”。《黄河颂》中的“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和《安塞腰鼓》中的“看——一锤起来”中的“看”。《安塞腰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是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中“晦暗”“明晰”是指什么?
四、主题挖掘拓展要有回味
《安塞腰鼓》不仅是赞美安塞腰鼓,更是赞美——,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后生、生命的力量、情感的宣泄、命运的抗争、厚重的文化、民族精神、时代前进的步伐等,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人生体验和启示。让主题挖掘得更深更广,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文本。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你要学生扬帆远航,你就必须先扬帆远航。”“备课绝对不是教参的转移。备课要备到让一个个躺在纸上的文字能够站起来和你说话。所以,你要读到字的背面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猫》是什么让我妄下断语了?是因为我不喜欢那第三只猫。是个人的好恶影响了判断。那如何让弱小变为强大?主题的挖掘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敲击学生的心灵,叩问学生的灵魂,。
毕淑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四味:书声琅琅的韵味,咬文嚼字的滋味,扣人心弦的情味,余音绕梁的回味。”相信在毕老师的引领下,自己的课堂会坚持上出语文味。
反思: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倡导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时候就会大大削弱语文课的味道,这是我的困惑,如何坚守语文课?
这四位教师的不足也是我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所以他们就是我的镜子。优点我会借鉴学习,缺点我会逐步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每周精心备一节这样的“公开课”。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在朗读上做足功夫,真正用心诵读文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感悟。语文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在课堂上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朗读要有气场,有回声,有磁性,有穿透力,有摄魂术。帮助学生对话作者,与作品产生强烈共鸣。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那份热情和激情,步入中年的我更从容淡定,可是热爱语文教学的心依然。语文课堂让我魂牵梦绕,既爱又恨,痛并快乐着。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想,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促使她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实现着自身的超越,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立足学生,多与学生交流。立足文本,深入解读文本。立足生活,多观察,多读书,多反思,多修炼。坚守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