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冷、饿”与“三小通用”
——向著名川剧小生曾荣华老师学戏心得
蔡正仁 周志刚 原载1983年《上海戏剧》6期
川剧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剧种, 有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传统保留剧目。记得五十年代中期, 我们还是小学生,
就看过曾荣华演出的拿手好戏《评雪辨踪》, 印象极深。而今时隔近三十年, 曾老师亲自来上海昆剧团为我们教授此戏和《酒楼晒衣》,
我们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个星期, 但得益非浅。
曾老师说:《评雪辨踪》这戏, 在塑造吕蒙正这人物时, 要掌握好“酸、冷、饿” 三个字, 即气度上要“酸” , 感觉上要“冷”
,形体上要“饿”, 从这三点出发,来设计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调。吕蒙正是饿着肚子上场的,
窑外冰天雪地, 窑内寒气袭人,直到戏结束, 那碗稀饭他还没下肚, 所以表演中要把握一个“饿”字, 而“冷” 往往又因“
饿”而加深。因此最终在感觉上还要落实到“冷” 字上。然而吕蒙正毕竟是个有名的“读书人” ,要冷得大方, 冷得有“气派” ,
这种所谓“大方”和“气派” , 也正是他的“酸”气所在。寥寥数语,
就把“酸、冷、饿”三字的辨证关系说得明理透彻。说到这里, 曾老师就边表演边说起来,
冷得厉害时脸上的肌肉颤抖,有时还要全身动起来。如吕为了在妻子面前所谓“争口气” , 有二句对白十分有趣
刘翠屏:难道你不冷吗?
吕蒙正:冷什么?岂不闻大丈夫虽寒而不冷, 你看我还在出汗哩!
当念到“ 我还在出汗哩”
时, 小生的表演是全身颤抖, 嘴上说“出汗” , 身上却在打颤发抖 这就形象地说明“冷” 而又反映了吕的“酸”
字。“饿”字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是比较难的, 因为饿的感觉是在肚内。这时曾老师教了一个十分精采的“小动作” , 他用双手抚着肚子,
然后很快将两手轻轻地一绕, 作裤带束紧的样子。这样就可让观众清楚地看到是肚子饿了, 而不误为“肚子痛” 。掌握好了“酸、冷、饿”
三个字, 《评雪辨踪》也就可以演好了。
川剧有个特点“三小通用”。“三小通用” 即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方法可以互为运用,
只要符合人物的需要。这就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曾老师教《酒楼晒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刻划蒋兴这个主要人物时,
把“三小通用”运用得十分精采。
如:当蒋兴听出陈商眉飞色舞地描绘自己和一位美貌女子王三巧私会, 而这女子正是自己的妻子时,
蒋兴的内心顿时不平静起来。只见此时,曾老师的眼睛里喷射出愤怒的火光, 脸上的肌肉不住地抽动, 嘴巴微微向旁歪去,
右手猛然间在脸上往下一抹, 然后摸着下巴, 狠狠盯了陈商一眼,那种“穷凶极恶” 的样子,
生动而又形象化地将蒋兴这时内心的巨大痛苦表现了出来, 真是妙极了。
我想要是在昆剧中小生碰到这种情况, 恐怕还不敢如此“大胆”地运用丑角的表演手法来为人物制造“气氛”。
又如,
当蒋兴问陈商:要是王三巧的丈夫蒋兴回来了, 你怎么办呢?陈回答那就一包毒药将他害死。这时候,
蒋兴的愤怒已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曾老师是这样表演的:他立即用左脚将褶子踢起, 左手接着, 紧跟着用右膝顶起褶子的小襟,
随即右手将小襟接起用手绕几下, 此时全身顺势一转身, 右手将自己帽子往下压, 两眼直瞪瞪望着陈商,
脸色为之一变。这许多动作都是在极短的时间中随着强烈的锣鼓节奏而表演的,
动作的幅度相当大。在这里就不仅仅是个“三小通用”了,有些夸张手法已接近花脸。由此可见, 一切表演的技巧都要服从于人物的思想感情,
不管什么行当, 除了有自己的特点以外, 为了人物的需要, 有时候互相“ 通用” 一下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