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漱石斋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转载]杜郎口 徐立峰:《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
0
0

徐立峰:杜郎口中学学科带头人。

推荐理由:拓展训练别具匠心。

课题:《伟大的悲剧》     作者:茨威格

七年级语文   执教: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导学过程:

一、课前:

1)自学准备:每个学生有两样东西,一是“课前温馨提示”,内容为“学具准备、文不厌读、有备无患、展示标准、评价方式、课堂口号、发言建议”;一是预习提纲,内容只有三个思考题一个拓展题,这完全有别于其他老师的学案。(询问同学得知,这都是在头天下午发到手中的,老师也没和他们见过面)

2)课前热身:屏幕上打出两行字“轻轻的走进语文课堂,细细的品偿生活百味”。老师布置所有的学生到看课的老师中任找一位交流,集中后交流交谈的内容。

接着学生齐读“学习三宝”。

二、导学过程:

 (一)导入。A、欣赏一组南极图片,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非常活跃,用了诸如“白雪皑皑”“荒凉”“寂寞”等词来概括。)B、观看介绍南极的一个短片,学生谈观后感。C、引出课题。(教师抖了一个包袱,故意将“悲剧”写成“悲锯”,学生指出后由学生改正。)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问,课题为“伟大的悲剧”为什么是“悲剧”?(学生发表见解)二问,加“伟大”矛盾吗?(学生再次结合课文解读。)

 (三)初读,梳理词句。(学案上没有的过程)

A、将自学提纲在小组交流。

B、将写有不同的一个词的纸条分发给各小组,每个组按此做展示准备。(这是课文不同部分的关键词,教师意在引导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C、组组竞答。各组将关键词量给大家,指明哪个组解读这个词在课文中的内涵。(学生展示、品味、辩驳并举,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矫正,形式为“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再次将球抛给学生,引起讨论。)

D、一学生在品味中用了“罄竹难书”,老师追问:“罄竹难书”什么意思?用词学生卡壳。老师继续追问:“谁知道它的意思?”无人回答。老师略顿,迅即造一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什么意思”。学生顿悟,即解。(教师的课堂智慧很好的发挥,没有简单的告知。)

E、方法归结:同学们在这个阶段学习时,主要用了哪些方法?(每个小组都有概括,教师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目的达到。)

(四)精读课文。

1)课堂展示学案第一问题: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结尾的故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悲剧”?

温馨提示:最让我悲痛的是       (句子、场景、人物等任选)因为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说明理由。)

A、小组交流。

B、课堂展示。(很积极、活跃,出现问题教师全抛给学生。一学生展示非常“完美”,教师追问“是不是参考书的?”学生说:“不是的。”“你真能读得这样完美?”学生说:“是参考书的。”教师说:“不是不能用参考书,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理解,从现在开始,展示的都是在参考书上找不到的,有吗?”学生纷纷发言。)

C、学习概括: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悲剧”。学生多种概括后教师小结:不仅仅是一般的悲,应该是悲壮美。(这阶段高潮迭起,看课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为一男生的精彩表达鼓掌。)

(五)主题升华。

课堂展示学案第二个问题:有人说,阿蒙森是个真正的英雄,斯科特只是个失败者,作者为什么还对斯科特表达了崇高的赞誉,并为其作传题为《伟大的悲剧》?我认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展示第三个问题:斯科特一行有哪些“伟大”之处?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用“我认为他们虽悲在             伟大的。”的句式进行表述。

A、小组交流、课堂展示(学生争先恐后)

B、用一个词概括本文的“伟大”。(在学生纷纷概括后,教师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概括,并问“结合课文怎样理解?”)用什么词来称谓这些伟大人物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评价。)

3)质疑。还有没有问题?(学生质疑,学生答疑。)

4)评价:“哪些在这些方面做得好?”对照黑板上的评价表评价。

(六)拓展训练。

请回顾盘点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然后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尝试创作。

1)我是一名导演想要将故事拍成影片,我会选取这些动人的镜头给观众呈现,理由是——

2)英国国王请我为这些英雄在纪念碑上写一段墓志铭,我会这样写——

3)我写了一首小诗,送给我心目中的英雄——

4)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失败,今后的我对成败观的理解会有不同,以下是送给自己的话——

A、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B、课堂展示。师:“想展示的都到后排去”(大多数都去了,有少数没去。)有个人展示也有小组展示。

 师:“本节课没有参与展示的请到后排去。”(没展示的学生去了,教师要求他们都展示,学生完成,想偷懒的都参与了。)

C、教师诵读自己的作品《致英雄》(教师充满激情的诵读,感染了学生,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七)结束语

1)请站起来,齐诵课文最后一段。

2)请面向台下再诵读一遍。

3)请全体同学走到前面,面向台小老师再诵读一遍。(因为这段为全文点睛之笔,作者用这种方式加强学生积累。)

4)请同学们为自己鼓掌。(妙招,很好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兴趣就在不经意之间激发。)

5)在教师简洁致语中下课。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