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苏教版必修教材最新写作训练教案全集六 2
第13练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训练目的] 学会展开文章的思路,使认识不断深化。
[复习指导]
写议论文,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深化认识的最基本的方法。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是围绕这样一系列问题展开的: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为什么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如何在阅读经典中获得教养?这是文章展开的思路,也是作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和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可以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苏洵的《六国论》,在开宗明义提出观点之后写道:“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接着,由此展开深入的阐发。而帕特里克·亨利在著名演讲稿《不自由,勿宁死》中,正是通过与对立观点的激烈冲突,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鲜明态度。演讲一开头,他就申明:“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在演讲中,他时时不忘针对“他们”的观点,在鲜明的对立中显示了自己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要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就要不断以已有的结论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思考。从文章主体的角度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一篇阐述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议论文。恩格斯首先高度评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然后以“不仅如此”过渡,又介绍了他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在介绍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成就以后,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接着介绍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巨大贡献。文章的思路一步步不断推进,正是作者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深化自己的认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要学会说“但是”。《不自由,勿宁死》开头说:“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但是”一转,引出了自己的见识,同时也使认识更进一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经典的演讲稿,也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文章在提到解放黑人宣言给美国黑人带来的希望之后,用“然而”一转,揭示了美国黑人的悲惨现状;在义正词严地警告美国政府必须兑现诺言之后,又用“但是”一转,告诫自己的同胞“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一次又一次的转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深化。
[典题探究] 2008·高考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解读]“带着感动出发”的题眼应是“出发”。 “出发”,不仅限于“行走”一义,更多指向生活之路的奋然前行、思想之路的豁然开朗和民族振兴之路的阔步前进等。带着感动出发,“感动”就是策动“出发”的一根拐杖,一袋干粮,一瓶纯净水,因而写作主体应是“主体”在带着感动下怎样出发,写写“出发”的方式,或“出发”的信念,或“出发”的目标等。倘若文章全写怎么的感动,只字不提“出发”,就游离题意了。
“带着感动出发”,首先将其分解为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目的,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考场作文最忌杂乱无章,严谨的结构能很好地体现考生的写作思路,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破题迅速,点题到位;往复回环的结构,段落清晰,层层推进,主旨趋显。这样的作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范文引路]
带着感动出发
因为感动,人生的光辉与色彩才被我们领略;因为感动,生命的律动与力量才会给予我们希望;因为感动,万事万物深层的美好才会被我们碰触,被我们欣赏。那么,带着感动出发吧,用感动充实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旷神怡?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并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如果不是把感动放在心间,你如何触摸到生命中最柔软的底层,你又如何理解生命复杂的含义?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虽然怨恨过痛苦过,但他最终在苍凉的地坛中悟出生命的内涵,这种深刻的领悟来自他内心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亲情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动。这感动,让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远,这感动让他对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慨叹。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才能拥抱生命敞开的灵魂。
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感动让我们内心变得柔软,感动让我们将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为坚定。苏武牧羊于瀚海之地,大漠飞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动,那出自对国家的大爱的感动引领他向那条荒芜之路上勇敢迈进。还有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她的勇敢同样来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遵循于内心的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感动会将信念与坚强深植于土地,连成一片碧绿的辉煌。
艰险与坎坷,我们不怕;风沙与风雪,我们依旧昂首向前。这是因为感动给我们的内心准备了最丰厚的食粮。带着感动出发,让人生的航向永远地朝向美好的远方。带着感动出发,让辛苦而漫长的生活因为感动而充盈着快乐与希望!
[例文评析]
考生的理性思维缜密而深刻。文章共五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中间三段)分别以“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开头,成排比式结构,规避了展开铺叙的俗套,既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又强化了求证的力度。
[作文训练]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工、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木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
这是个偏正型文题,带有较强的限制性,难度较大。最佳立意应是如何发挥智慧实现双赢。比如竞争中双方实现双赢,合作中双方实现双赢,和谐相处中实现双赢,还有,像经济生活中大企业、大公司的强强联合、互利互惠的现象;科研工作中世界各国分工完成人类基因图排序工作,共享人类科技发展文明成果;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送、南水北调、开发大西北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另外,国际社会中的区域协作、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证。
但是,议论文不是观点加材料,要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那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对待竞争?什么是双赢?没有双赢的观念有什么后果?如何创造双赢的局面?这样才能推进文章思路,使认识不断深化。
[佳作赏析]
竞争合作求双赢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各个领域都存在竞争。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通过竞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不断产生,进而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断发展和提升。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通过竞争调动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充分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
怎样对待竞争?没有“双赢”的观念,往往是两败俱伤的结局。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产量很高,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购买种子的地方等有关情况。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种这样的种子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取得丰收,比邻居家强不了多少。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种玉米接受了邻居人劣等玉米的花粉。农民本想在竞争中独领风骚,结果却事与愿违。如果他有“双赢”的智慧,就会是另外的结局——既利人又利己。
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呢?
双赢的智慧来源于宽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有人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同行是冤家”,而“伊利”的牛根生认为同行是一家,“只要是正当、公平的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双赢甚至是多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面对“蒙牛”的竞争,“伊利”把自己的发展主题确定为“双赢和倍增”。蒙牛创业之初推出的广告语就是:“蒙牛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后,蒙牛又推出大型户外广告牌:“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蒙牛和伊利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不仅撑起了内蒙古乳品行业的脊梁,也为整个中国乳品行业注入活力。
双赢的智慧来源于合作的意识与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有人认为,只要是竞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实际上,有更好的结局——竞争中求双赢,合作中共发展。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与微软公司的合作便是成功例子。当初,IBM开发了个人电脑的模本,却没有合适的软件可供运行。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软,抓住机会与IBM合作,为其开发操作系统软件DOS,微软公司从此强大起来。今天,微软已成为电脑软件行业的大哥大,总裁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为电脑硬件领域的“蓝色巨人”。竞争中求双赢,双方都得到了发展。
世界一体化,地球成村庄,竞争、合作必不可少,谋求双赢自然是共同的需要。没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在竞争中谋求双赢,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它促进人类和谐发展,互利共荣。
【简评】
这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第一段肯定竞争的存在和作用;第二段论证“没有双赢的观念,往往是两败俱伤的结局”,从反面强调双赢的意义。第三段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呢?”将论证引向深入。“双赢的智慧来源于宽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双赢的智慧来源于合作的意识与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这两个分论点对文章的升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结尾再强调“双赢”的意义: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在竞争中谋求双赢,可以促进人类和谐共存。
作者选材十分精当,三个主要论据——农民和邻居双损,蒙牛和伊利双赢,IBM与微软双赢,两个是国内的,一个是国外的,一个是反面的,两个是正面的,属于不同领域的三个事例十分典型,组合起来具有说服力。
第16练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训练目的]
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使说理更令人信服。
[复习指导]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论证法、引证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论证法和反证论证法。现就其中常用的例证法、引证法和比较论证法做些解读,以求对同学们写作议论文有所帮助。
一、例证论证法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的人们,(总体性例子)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拿美国的‘救济粮’……”(个别事实)
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要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充分运用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包括实践经验、统计数字,以及从图片、电影、电视、戏剧等搜集积累的材料。需要提醒的是,所选事实论据要可靠,“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乃可传信”(洪迈《容斋随笔》)。要典型,古人云:“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新鲜,俗话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选取事实论据,要尽可能挑一些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尽量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感,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理论论证(引证论证)法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辅证,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例:《六国论》第二段,首先,通过“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之对比,证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其次,通过“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对比,证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最后,又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证明秦的欲壑难填。这三方面,都是为了从理论上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三、比较论证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在《邹忌讽刺齐王纳谏》中,邹忌将自己受蔽于妻、妾、客这个事例与齐王受蔽于宫妇左右那个事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了“王之蔽甚矣”这个具体的、特殊的论点。分析入情入理,道理清晰明了,齐王顿然明白,欣然接受。邹忌以“口舌之劳”比较分析,赢得了齐王的顿悟,国家的兴盛,国之万幸也。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
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练笔中如能综合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一定会使自己的说理更令人信服。
[典题探究] 2008·高考广东卷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不要轻易说‘不’”涉及到“挑战”“挫折”“困难”“勇气”“信心”“坚持”“放弃”等内容,在“轻易说‘不’”与“不轻易说‘不’”之间,又充满了“选择”,考生可以根据生活中自身的经历作记叙文,使文章充满生活化的气息,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热点事件以议论文的形式作文。在论证方式上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轻易说不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不轻易说不,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成功。题目充满了辨证的思维,也是个很好写的题目。如能运用好因果论证法、反证法则更能使文章出彩。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例文评析]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从表达项评价,这篇文章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对比论证思路严谨。
[作文训练]
以“人生该不该示弱”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人生该不该示弱”,可有三种立意:(1)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向我们昭示:我们不需要向生活示弱。(2)适度的示弱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3)面对人生中的磨难,不可示弱;面对生活中的邪恶,不可示弱;面对真理遭到践踏的情形,不可示弱。
立意定下来之后,就是论证问题了,应该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综合运用写作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并且让读者信服。“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对挫折、不幸永不放弃。生命如白驹之过隙,又如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这短暂的生命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与不幸。对此,我们仍然需要以百倍的热情与努力来展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而不可示弱。失聪的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海伦·凯勒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成就了伟业;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依然顽强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不幸甚至厄运,他们都选择了顽强,选择了热情与更为艰辛的努力。也正是这种不示弱的精神,使他们彪炳千古。” 这段话连用几个事例,构成排比,很好地证明了论点——不该向命运示弱。
[佳作赏析]
适度示弱天地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个人的勇敢。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要勇于坚持勇于奋斗。这固然不错。但是,有时适度的示弱却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此后又挺直身躯。这是自然现象。就我们的人生而言,事事逞强,处处逞强,时时逞强,有时会适得其反,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因此,要学会适度示弱。
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并不是原则问题。诸如朋友间的误解,夫妻之间的争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若一味地逞强,有时会失去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阴影,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加深。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的示弱。它需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
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在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远大目标。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还会遇到似乎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时,适度的示弱,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以积蓄力量,去实现远大的理想。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不能忍一时之败,落得乌江自刎,可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说,逞强示勇需要勇气,那么,适度示弱也同样需要一种勇气。
适度示弱,也是一种教育原则。在生活中,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学生能胜于蓝?老师可以以身作则,父母可以耳提面命,甚至可以越俎代庖。而我要说,适度示弱,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教育原则。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父母可以善意地说“我不行”,激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并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与生活能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老师也可以善意地说“我不懂”,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这种示弱,可以说是父母老师有意借己之“弱”,以培养孩子学生之强,何不乐而为之呢?
人生本就不是单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并非只有单纯的一种选择。我们赞美“勇”,赞美“强”,但也不拒绝适度示“弱”。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度示弱天地宽。
【简评】
本文开头提出“适度示弱天地宽”的观点,然后分解为三个分论点:①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②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③适度示弱,也是一种教育原则。题目精当,论点鲜明,善于分解观点,思路清晰开阔;论证方法多样,有理有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