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曾国藩传,看到曾国藩的祖父留下了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感触颇多。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这八字家训循循善诱,平实可行,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易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工作,反对奢侈懒惰”。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们为何还要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居家之八字先说说书、蔬、鱼、猪四字。“蔬、猪”百姓家,首先要栏中有猪,园中有蔬,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只要辛勤劳动,持家有方,自能丰衣足食。解决生活的基本保障是一个人事业的起点;“鱼”是有灵性的动物,家中有鱼,可以活跃思想,增强思维能力;“书”是指读书,多读书,获取知识,学会本领可以改变命运。做到了猪、蔬、鱼、书四个字,百姓家就能小康居家,活跃思想,取得本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练好“内功”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居家后,进而考虑的就是如何治家。勤俭持家,读书科考,首先要讲究二个字:“早”和“扫”。早,就是事事要赶早,要勤于劳动,勤于读书。扫,就是要天天打扫环境,扫除心灵灰尘。家中儿女们只要发奋读书,勤于劳动,修身养性,考取功名,成就事业,不是指日可待吗?
治家中,还特别要强调“考”和“宝”二个字。考即:诚修祭祀,是告诫家人要诚心祭祀缅怀先人,对父母要尽孝心,不要等“子欲孝而亲不待”时再后悔莫及;宝即:善待亲族邻里,是告诫家人要友善对待一起生活的世人。诚心、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的根本所在,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民风。一个地方的人,生活在一起,人人辛勤耕耘、学风浓厚、诚心待人、友善相处,就会安居乐业,人才辈出。地方出人才,国家就会人才济济。有了人才,国家就会兴旺,国家兴旺,小家哪有不兴旺之理?所以当地人说:八字家训,一家奉之,家道兴旺;家家奉之,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