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漱石斋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转载]《小石潭记》教学内容探讨(附沈华、王君、段岩霞、杨和平老师教学设计)

$
0
0

教学文本分类:文学型+文言型文本。二课时,不含默写和文言检测小篇子。课前要安排预习——朗读两遍,通读课下注释。第一课时能讲完前两段,第二课时讲完后三段。

核心教学内容:

        首先简介柳宗元及写作背景,朗读课文,然后逐段学来。每一段都要概括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第四段时,让学生说说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学生会说出幽深孤寂,心情孤凄悲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推测柳宗元在潭边想到了什么,让他的心情一下子就低落了。预设:从小石潭的寂寞想到了自己贬居永州的寂寞,小石潭如此奇特美好却不为人所知想到自己也无人赏识。再总结一下为什么前乐后忧。还可以顺带给学生讲讲作者在《潭西小丘》记叙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被贬的愤懑凄凉之情。

       还可以朗读课文后,就考考学生能否大致理解文意了,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比如,可以问,你对小石潭环境的感受是什么?追问学生:

那么,柳宗元对小石潭环境有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回答?抓住“清”字,继续逐段精读,每段都用“清”字来概括。借鉴沈华老师的主问题“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体现了小石潭的“清”, 请用以下句式说说这是____________的小石潭,清在“______________”。如果上成主题型文本的话,可以借鉴沈华老师知人论世部分的设计。 

       段岩霞老师的教学策略要丰富一些。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入地品味到第一段作者的“乐”,她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非常好:

     1、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

2、从“如鸣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            

 

             

 

附1:沈华老师教学设计——岂一个“清”字了得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感知,概括小石潭环境的特征。

2、细读品味,感受柳宗元幽婉的心迹。

3、比照探究,体验柳宗元深层的情感。

4、知人论世,感悟柳宗元人生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品鉴语言,披文入情,感受柳宗元幽婉的心迹,体悟柳宗元人生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这篇山水游记,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对小石潭环境有怎样的感受?

(二)阅读感知,概括特征

1.自读完毕问学生:告诉大家你对小石潭环境的感受是什么?

2.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追问学生:

那么,柳宗元对小石潭环境有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回答?请大家听读课文,边听边圈划。

3.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

(引出:“清”     板书一:清)

4.“清”有哪些意思呢?请大家组个词。

如:清澈、清幽、清冽、凄清等

5.追问: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体现了小石潭的“清”, 请用以下句式说说

这是____________的小石潭,清在“______________”。

如:这是清冽的小石潭,清在“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这是清澈的小石潭,清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这是清静的小石潭,清在“佁然不动”。

这是清幽的小石潭,清在“隔篁竹”“伐竹取道”。

这是清冷的小石潭,清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这是冷清的小石潭,清在“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

这是凄清的小石潭,清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是过清的小石潭,清在“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细读品味,感受心迹

过渡:同学们,小石潭环境如此之“清”,柳宗元在这样的环境中流露了怎样的心情?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引出:“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

1.品读“心乐之”

(1)作者因为什么而快乐?

(2)这种快乐是因为作者无意间听到鸣佩环般水声的一种?

(3)作者仅仅满足听到的如鸣佩环的水声吗?

(4)作者怎么进入小石潭的呢?

(5)作者用了动词“伐”和“取”体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乐”中有作者的一份惊喜和急切之情。

2.品读“似与游者相乐”

(1)同学们,读到这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想问问柳宗元的吗?

(2)是啊,柳宗元不是鱼怎知鱼在和自己逗乐呢?作者因鱼的什么而觉得内心快乐?

(引出对“空游无所依”的分析)

(3)作者从“空游无所依”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是一种无所羁绊,无所束缚的状态。作者对此自然心生羡慕而感到快乐。

(板书二:乐)

3.品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既然小石潭让柳宗元这样快乐,他后来为什么离开了呢?文中是怎样说的?

(引出“过清”,板书三:过清)

(1)文章哪里能看出小石潭的环境是“过清”的?

(分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2)小石潭周围真的“寂寥无人”吗?

(让学生自主发现文末详细列举同游者与“寂寥无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3)这说明柳宗元的内心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并让学生用语气读出这种感受。

(孤独)

(4)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环境是“过清”的?

(凄神寒骨)

小结:小石潭的环境都凄寒到“骨”和“神”了,这是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啊!

(板书四:凄神寒骨)

(5)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柳宗元的心情会怎样呢?

4.从《永州八记》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探求柳宗元的“忧”与“乐”。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石渠记》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袁家渴记》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石涧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始得西山宴游记》

 

 

由此,感受柳宗元即使纵情山水也难以排遣内心的“忧忧情怀”。 

小结:《永州八记》部分作品中都有“幽”,是景之幽,也是柳宗元心之忧。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柳宗元即使纵情山水也难以排遣内心的“忧忧情怀”。 这种情怀缘于柳宗元当时的的处境。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

(板书五:忧)

(四)比照阅读,解读作者

既然如此,柳宗元可以走进山水田园,做个乐在逍遥的隐士。再说,古代的文人中弃官后纵情山水,留恋自然的不在少数,你能结合所学举例说说吗?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返)    ——吴均《与朱元思书》

1.怎样理解陶渊明、吴均等文人的“返自然”呢?

2.学生探究柳宗元“乃记之而去”的原因。

(五)感悟情怀,探讨人生

其实柳宗元大可以学做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大可以像吴均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是他没有这么做。我们来看柳宗元被贬期间的为官政绩: 

在永州,柳宗元被贬10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在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他所作所为,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的:“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1.同学们从材料中读出了什么?

2.如果用两个字来评价柳宗元的人生,你们选什么?

小结:这其实体现的是柳宗元的人生态度,柳宗元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并拥有高贵的心灵。那么我们如何选择自己不同的人生意义呢?这是我们课后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

(板书六:高贵)

 

四、板书:

 清——乐——过清(凄神寒骨)——忧——高贵

 

 

 

附2:据传是王君老师的《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

师:现在正是秋天。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

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感时”和”恨别”

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

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

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

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付诸笔下。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两分钟后,请大家做一个检查训练,在发给大家的资料上,我把《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给文章标上正确的句读。学生自读,老师巡视并指导。两分钟后合上书本完成训练。

师: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句读划分逐段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正音、句读划分的纠正,并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同学进行朗读以及重点词语的解释落实工作)

课文大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再次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生:先听见水声才看见小潭.

师:对,这水声有什么特点?

生:好听! 如鸣佩环。(板书: 如鸣佩环)

师:是啊,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闻其声已知其美啊!这是进行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比如说:《红楼梦》中凤姐的出场也是如此(幻灯片):“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师:精彩啊!这样就增加了描写的层次,而无论写人写事写景,层次角度一丰富,自然栩栩如生。

师:闻水声,如鸣佩环。大家都说美.那么作者呢?在文中找找看,水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心乐之。

师:找的好,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在这种快乐之中,接下来,作者本段中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蔓……(板书:水、石、树、蔓)

师:啊!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了,潭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冽.(板书: 清冽)

师:石底的特点呢?

生,全石,而且形状多样,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板书: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师: “蒙络摇缀”四个字,写什么景物? (板书: 蒙络摇缀)

生:树和蔓。 

师: 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一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 简洁而美好,事实上都在紧紧扣住作者此时的心态是……

生:乐。

师:是啊,就在这一段中,作者还是高兴,快乐的,因为他还能寄情于山水。请大家借助黑板上的板书朗读,背诵这一段,语调要求自然轻快。

在学生自读背诵后选择几名同学背诵并加以点评,以鼓励为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最主要的对象是什么?

生:鱼。(板书:鱼)

师:是鱼,主要是写鱼,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描写鱼的同时,其实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虽然没有出现这个景物的具体名字。

生:还有水,清澈的水。

师:是啊,有水,可是你们怎么知道水清澈?在文中找出依据。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还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落实这两个句子的解释)(板书: 皆若空游)

师:找的好!这里写水的清澈是否与前文有照应关系呢?

生:第一段中有“水尤清冽”

师:清澈的水很美丽啊!同学们,假如是你,天天能够在这么清冽的水中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感觉?

生:很快乐,很幸福

师:连你都感觉快乐幸福,那么这些鱼应该更幸福了。哈哈。大家看看文中的鱼幸福吗?能找出依据吗?

生: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落实这两个句子的解释) (板书: 相乐)

师:鱼乐什么啊?

生:他们在水里想动就动,想游就游,它们很自由。

生:它们看见人来了,就好像和人做游戏一样,相乐。

师:人怎么知道鱼们一定乐啊。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幻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师:翻译过来就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从容自得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麽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完全是可以确定的。"庄子说:"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一开始你说"你怎麽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实际上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问我的呀,现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上才知道它的。"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濠梁之辩,庄子以一个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去揣测鱼儿的快乐,而惠子却以一个哲学家的严谨,去探求事实的真实性。于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就出现了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句话来反驳那些胡乱臆断别人想法的人。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个故事中的哲学意义。请大家结合这个故事和柳宗元文中的描写。你对作者以及他笔下的快乐的鱼还有什么感触吗?

生:我们说鱼快乐是因为柳宗元笔下把鱼写的很快乐

师:那么,柳宗元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生:那也是柳宗元自己瞎猜的。

师:瞎猜?

生:我觉得是柳宗元看见鱼很自由,于是很羡慕。所以就感觉鱼很快乐/

生:其实就是因为柳宗元的心中向往这种快乐才会让作品中的鱼这么快乐的。

师:其实你的意思也还是咱们的主题啊!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是吧?很好!

生:可是我总感觉这段中对鱼的描写虽然说是乐,可是还是不能脱离石潭。隐约还是有些不够快乐。因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老师应对此时的生成有所控制)

师:有了自己的见解,很好!见仁见智。希望大家在下面的学习里继续开动自己的脑筋.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这时候的柳宗元心情非常复杂。似乎在鱼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既有对快乐的向往又引发了自己的心绪,为后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师:请大家朗读,背诵本段,语调语气的处理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现。

 

检查背诵效果,直接进入第三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板书: 潭岸不可知其源)

本句稍微有点难度,先逐词翻译。

师:本段的写作对象大家都知道了吧?

生:流入小潭的小溪

师:小溪?呵呵。就先当作是小溪吧。你们感觉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没有?从文章语句来看。

生:比较诡异,有点吓人。

生:好像没有正常小溪的欢畅。

师:是啊是啊,我们一般写小溪都是欢畅的小溪,可是作者写的小溪不一样,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很朦胧。很迷茫。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师:这么朦胧和迷茫。就象什么?

生:作者的人生。

生:作者的前途

生:作者之前的遭遇

生:还有其岸势犬牙差互,为什么要用狗牙来比喻呢?我认为是柳宗元是比喻自己遭受小人陷害。在这里正好用来比喻人生遭遇坎坷出自小人,表达了他对于那些小人的不满和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郁闷。

师:哈哈,很有道理的一家之言啊,以后你可以去专门研究柳宗元了。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说实话,你将了老师一军,因为老师也不知道柳宗元是否真的有这种意图.那么你的这种一家之言是否正确呢?大家有没有办法来验证呢?想想看.

生:我们可以去与中国文学的网站去查.

生:可以去查阅学者们对柳宗元的研究文章

生:可以写信给大学的教授,提出这种观点,请教授们帮助我们.

师:非常好!能够提出见解是难得的,能够有办法寻找方法来求证,你们就更了不起了!这个工作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做的很好,这对于大家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啊.

师:无论如何,大家已经感觉到这里的描写已经在情感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在前段中美丽欢快的景色描写在这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们再往下读.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这一句中,作者在围绕一个字来写,是什么?

生:清.(板书:清)

师:什么意思?

生:凄清,冷清.

师:朗读。多遍朗读。直到朗读到让人心里发冷为止。

师:读了这么多,读得大家也感觉到冷了。大家感觉哪些东西让柳宗元这么冷的啊?

生:竹树环合,寂寥无人,阴森森的

生:石头和水都很冷

生:前面他感怀自己的人生,越想越凄凉。

师:很好啊。哪点最冷?

生:心里的凄凉

师:内心的凄凉啊!!一切景语皆情语。心冷才是最寒的冷啊。结合对作者的简介来看.是什么让作者如此心冷呢?

生讨论

师: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无比凄苦,难以自抑.这语句正是作者消极心态的写照.

背诵本段.

 

 

齐声朗读第四段.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前后有矛盾。

生:是啊,有这么多人和他一起去,他前面却说寂寥无人。

生:我认为是虽然身边有人,但是他内心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矛盾。

师:从今天的心理学角度而言,恐怕柳宗元有点……

生:对人生感到了失望,面对挫折无法自拔…….

师: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作者的笔下,本来美丽的山水却变的凄凉?

生:因为柳宗元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凄凉,他借景抒情,所以景色就凄凉了.他棉队失败太软弱了.

师:呵呵。说的好!不过咱们为尊者隐,不要过多批判他老人家啦!但无论如何。柳宗元47岁正值盛年就死去恐怕和他的这种无法摆脱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分不开啊。遭遇挫折的时候,这种态度可取吗?

生议论纷纷

拓展阅读:

师:同为知识分子,同为壮志不酬,同为朝廷贬官。我们不妨再来阅读另外两位文学家的截然不同的游记。

幻灯:《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师简单讲解文章大意,请同学们自己比较体会三篇作品作者不同心态.

生:感觉范和欧阳在心态上比柳宗元好了很多。

生:柳好象还是放不下,范仲淹可真是以天下为己任,完全忘我了。

生:还是欧阳修最潇洒。尽管身处逆境还在自鸣得意。

师:哈哈。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柳宗元还是个失意的“人”,而范仲淹已经是人中之“圣”了。那么欧阳修的境界,你们说是什么呢?

生:神仙.

师:在这三篇文章中,你们更喜欢哪篇文章?

学生发表意见.

师:那么大家认为在人生中面对挫折的时候,你们是否会采用柳宗元那样的消极心态呢?还是应该保持奋发积极的心态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呵呵,概括的好啊!现在大家能否谈谈这两片文章中的景色描写与《小石潭记》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了吗?

生: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 借景抒情的时候,笔下的景色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师:是啊,面对挫折与不如意。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这就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

师: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除了理解了课文大意,理解了作者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了作者的心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讨论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该有一种积极奋发的心态.因此,在这节课后,除了进一步熟练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之外,还要请大家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大家对人生逆境的感触.下课!

 

附3:段岩霞老师:《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e01758dd0102vstj.html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辉煌。他就是——

(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其他同学倾听并订正读音和停顿。)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1: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1:没有。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2: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据许慎《说文》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1:作者在第一段写的是篁竹、小潭、树、藤蔓和鱼。

2:在第一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3:还有第三段的 “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那有没有写源头?

3: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3: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4:第四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5: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6: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我认为大家应该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2:我从“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3: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4: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4:具体说第一二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三四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1: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师:这是一种发现的快乐。

2:“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3:我从第二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4: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

4:“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4(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

5: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下。

5(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

7: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交流句式)

从“如鸣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1: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

1: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1: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2: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3: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4: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5:他是自己发现的。

6: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7: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8:“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应该改变一下?

9: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

(一男生朗读,情感投入,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

(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10(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

1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1: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的快乐。

 

师: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2: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3: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4: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

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得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1: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2: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

(女)皆若空游/无所依,

(男)日光/下澈,

(女)影布/石上。

          /不动,

(男)/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

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

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

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5:我觉得是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6:“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7:不能。我感觉“见”是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8: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

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9: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予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

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1: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2: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3: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

3: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元元”他想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仍像“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

(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

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诗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上》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问》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下课!

 

附4:杨和平老师分析(http://xc12zyhp.blog.163.com/blog/static/1070437912013175923587/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被认为是“永州八记”中最精彩的一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肖其貌,传其神”,融情于景,表达自己被贬永州的心声。

㈠抓住特征写景

“小石潭”虽名不见经传,但在作者笔下却特征鲜明,美不胜收。

第一,紧扣“石潭”表现“石潭”特点。首先用“声”表现“石潭”特征。“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这是一个“石潭”缘故。其次写“形”表现“石潭”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整个小石潭几乎都是由石头构成。再次用“清”烘托石潭特点。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表现和强调“石潭”特征,因为是“石潭”才会“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格外澄澈(泥潭不会如此澄澈),并用“影布石上”照应强调“石潭”特点。最后写“势”暗示“石潭”特征。“斗折蛇行”的溪身和“犬牙差互”的岸势也是“石潭”特征体现。作者写“小石潭”,紧扣“石潭”特征,多处照应,反复强调,突出“小石潭”的奇特之美。

第二,描写之中突出“幽静”氛围。其一,用发现过程的曲折表现“幽静”。“小石潭”处于幽林之中,柳宗元沿着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发现小石潭,其处所十分“幽静”。其二,用四周景物烘托“幽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这些景物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环绕在“小石潭”周围,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给人以“幽静”之感。其三,用潭水澄澈渲染“幽静”。作者笔下的“潭水”澄澈到极点,清得能数清潭水中的鱼有百许头,清得鱼仿佛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清得能看见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清澈的水,凸显的是“幽静”的环境。其四,直接点明“幽静”。作者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等语句直接点明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小石潭处于“幽静”之所,四周环境“幽静”,潭中水澄澈得“幽静”,“幽静”之美,美在“曲径通幽处”,美在“万籁此皆寂”。

小石潭美不胜收,美在其是个奇特的“石潭”,美在其是个“幽静”的小石潭。

㈡多种方法写景

为了表现小石潭奇特之美,作者采用了多种写景方法。

第一,移步换景与定点特写。小石潭发现的过程是“移步换景”,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始,用动词“行”、“隔”、“闻”、“伐”、“见”表现“移步”,用名词“小丘”、“篁竹”、“水声”、“竹”、“小潭”表现“换景”,一步一景,由“闻声”到“见形”,让我们在动态中领略不同的景致。接下来,作者写潭中景物、石潭源流均为定点特写。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示小石潭的全貌构成、潭水游鱼、溪身岸势特点,让我们在特写中感受小石潭奇特的美景。

第二,动静结合与虚实相映。作者写小石潭,一则动静结合。如写鱼既有“佁然不动”的静景,也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景,动静结合,突出鱼“似与游者相乐”的轻捷欢快。二则,视听结合,以声写静。作者写小石潭,多为视觉形象,唯一的一处听觉形象写小石潭的水声“如鸣佩环”,用以反衬“悄怆幽邃”、“其境过清”,实现“以声写静”更显其静的目的。三则,虚实相映。作者写小石潭中的鱼是实写,鱼的数量、状态、影子、动作等都是实在的,但通过写鱼,也实现了写水的目的,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澄澈,这又是虚写。反过来看,水的澄澈又反衬了鱼的状态。因此,这里的描写,虚与实相互映衬,鱼与水相互烘托,形成了一幅“往来翕忽”的鱼儿戏水图。

㈢借助景物抒情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改革,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由于政敌的继续迫害,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几次无情的火灾,柳宗元在永州过得非常悲愤、忧郁和痛苦。此间,柳宗元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游玩于永州山水之间。也就在此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无论是写潭水还是写小丘,抑或是写山涧或石渠,都给我们呈现出“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并且,在描写之中,作者往往会表达出“惋惜和不平”之情,并借这些山水暗示自己“虽才华卓越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也是“荒僻的未被重视的奇异美景”,作者在此所寄寓的情感自然也不例外,他借小石潭表明自己“被贬谪的不幸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非常渴望自己这个“奇异的小石潭”被发现被赏识被重用。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快乐。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在没有发现小石潭前情绪是低落的,是悲苦和郁闷的,他此行是为了排解被贬的郁闷,寻找快乐。他“闻水声,如鸣佩环”时,便“心乐之”,因这像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水声顿生欣喜。他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时,心中的一切烦恼和牵挂都被这“空明澄澈”的潭水涤荡干净,顿生宁静。他看到鱼儿们一会儿“佁然不动”,一会儿“俶尔远逝”时,便以愉悦之心体察鱼儿的心境,想着他们似与自己一起快乐!

其三,被贬谪后的凄苦悲凉是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游览之前,作者的心境是悲痛的。小石潭的优美景色,给作者带来了短暂的欢愉。很快,小石潭四周“幽静”的景色和“坐潭上”面对“四面竹树环合”的回忆,又让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涌上心头。此时此刻,作者或许在想:这荒僻的小石潭,就是遭贬谪的自己吧?这无人欣赏的优美小石潭,就是满腹经纶的自己吧?小石潭,你有“我”的欣赏,可“我”又有谁来欣赏呢?……想着想着,这“寂寥无人”的小石潭,便让人感到“凄神寒骨”了——其实,小石潭并非“寂寥无人”,同行者还有“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和“崔氏二小生”五人,只是没有人能走近作者的心灵罢了;也不是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小石潭不是有“如鸣佩环”的流水吗?只是作者的心境过于“凄清”、自感寒冷罢了。

原来,不是小石潭在“或喜或悲”,而是“境由心生”啊!是作者将他的情感融在了小石潭的山水之中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