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漱石斋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转载]苏东坡晚年诗歌的境界

$
0
0

      苏东坡去世前二个月,写了一首差不多可以算自己对自己盖棺论定的作品《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乍一看,它既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解读,也可以从消极方面解读。

        从积极方面解读,“心似已灰之木”是指什么都放下了。“身如不系之舟”,是指完全自由,任随飘荡的状态。消极方面,就是指“万念俱灰”之类了。

        反复品味,感觉这两句有一个妙处,正是它的解读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不确定性。

        其实,它的深意还有待细说。

        往下看: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的三个流放之地,何以又是功业的象征呢?

        黄州、惠州先不说,先说一说他流放的最后一个地方:海南的儋州。

        苏东坡在儋州写了不少诗,我最喜欢的,是这首: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总角黎家三四童,

口吹葱叶迎送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这首诗,如果不细心读,很容易跳过,以为它是很平常的一首诗。仔细品尝,才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下面一句、一句咀嚼:

      先说题目。这首诗作于公元 1099年(元符二年)。当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两年。所谓“被酒”,是指刚喝过酒,带着酒兴活动的状态。苏东坡喝了点酒,趁着酒兴,外出一连拜访了四家黎族的朋友。子云、威、徽、先觉应该是指这四家人的名字。光是这个题目,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苏东坡接地气的状态。在天涯海角,与黎族同胞成为邻居。身份、语言、生活习惯等,都有不同,能够与融合是一起,很是不容易。这个不容易,从当年我们在农村当知识青年的感觉就能够体会。记得当年我在农村的时候,这样的串门是并不多的。觉得与当地的农民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宁肯呆在自己小屋里看书。而苏东坡却有如此的性质和旷达……


         第一句:“总角黎家三四童

      “总角”,是古代儿童的一种发型,即头的两边各一发髻。下面这位美女的发型,就是“总角”。


 

           这张照片是在网上搜的。因为没有搜到儿童的照片,以此代替。


        搜到了儿童的照片,但发型不是总角,大概也不是少数民族,更没有吹葱叶,不过状态是否生动。想象力是不受限制的,你可以尽量发挥。
      ”总角黎家三四童“一句,平淡、朴实,但却写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特点。

        第二句:”口吹葱叶送迎翁“。吹葱叶,是儿童常见的游戏。这一句,写出了苏东坡的心情和当时的人际关系。这些儿童在他来时对着他吹葱叶,走时又对他吹。这是他们在对他撒娇,引起他的注意,显示他们自己的存在,当然,也是表示对他的欢迎和高兴。这种情况,1、对非熟悉者不会如此。2、对非信任、喜爱者、亲近者不会如此。这是一种何等欢快、和睦、友好的状态!

       第三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是说没有必要再着意于自己被贬到天涯海角的委屈了,执着于自己不得意的政治处境和生活处境,或者悲壮地怀念过去,回顾自己想当年如何如何,一路走来如何艰辛,顾影自怜。例如,屈原就写过《离骚》。诗人这里忽然一下全放下。


       第四句:“溪边自有舞雩风”,简单说是指在这遥远的海南农村的小溪边,照样有生活的欢快。古代祭天求雨,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大概因为要跳舞又成为了一种娱乐。

    这一句,简单说就这样。但它值得我们仔细品尝。其境界,需要回到孔子的《论语》。原文稍微长一点:


   【原文】 
   11•26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夫子哂(9)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点,尔何如?”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也。”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22)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以上论语以及现代汉语翻译引自《百度百科》


       苏东坡应该对《论语》的这一段很熟悉,非常欣赏孔子对于曾皙的肯定。当孔子问到曾点的时候,他的表现意味深长。先是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然后再说:“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前面三位都是用头脑在说话,而他是用的整个身心。他说的是人的本来的状态,说到了根本。这里的风乎舞雩不一定要理解为“在舞雩台上吹吹风”,而可以理解为去像舞雩那样玩一玩,跳跳舞。“风”的意思是发挥什么风俗的意思。

        了解了这个典故,我们就知道苏东坡“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的分量了。苏东坡晚年在儋州的生活,是越来越听从于自己的本真的自然状态。他与环境密切融合,给人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