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漱石斋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转载]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
0
0



【讲座主题】感悟中国智慧

【演讲者】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地点】成都金沙剧场

 

引言

主持人在介绍我,其实别的身份都可以不介绍,我只是希望作为你们的亲戚,和大家见见面聊聊天,因为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有很多管我叫妈妈的孩子,还多了很多大哥大姐。

在2012年,中国的主题词就是信任的危机,我们担忧食品还安全吗?出行还安全吗?卫生还安全吗?我们对一切安全的追问,源自于一个问题,我们的内心还信任什么?在这样一个时候回来,不是因为我内心有多么高尚,而是我在这里能体会到一种朴素的温暖,是你们给我的。

所以,我到金沙讲坛,要深深的向成都的这些亲戚、这些父老乡亲们深深道一声“感恩,谢谢你们。”

一、我为四川而“流泪”

今天上午,我在金沙讲坛和大家见面,中午就要赶到四川电视台,下午要在那里做一个直播。我在那里做直播,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每一次做直播,我都会说:“今年我争取不留泪。”前四次,我很不争气,都哭了,都泪流满面。为什么呢?其实每一次流泪的原因都是不相同的。

第一次是因为猝不及防的苦难,几十年的风调雨顺,巨大的灾难突然的降临,数万生命近乎野蛮的方式消失,这次流泪是因为巨大的灾难和伤痛。

第二次(2009年)流泪是因为四川人身上不可思议的顽强、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深切的感恩之心。我们发现房屋修起来了,地震的痕迹在淡化,可是我看见了四川人身上特别美好的一种品质,就是他们“永远的感恩”,他们不断在感恩。这就是让我感动和震撼的地方。

第三次,我看到了在一个大的苦难的节点上,爆发出来的凝聚力。在四川电视台我看到了不同灾区的画面,我问“是不是沙盘”。电视台的人告诉我,那不是沙盘,而是实景拍摄。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个地区都有了新的规划、新的定位,都有了自己崛起的崭新的起点。这种震颤仍然让我流泪,因为生命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第四次,发现四川人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再次被感动。我们应该想想,“5·12”到底给我们内心一种什么样的凝聚力量,给我们一种什么样内心的归属。

2011年到2012年,我们始终在叩问信任,从去年的春天到今年的春天,我们看到对于食品安全的叩问,我们看到对于公众诚信的叩问,我们看到对红十字会的叩问。我们在寻找心灵可以承受的底线,所谓该返璞而归真,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到古人那些经典中去,发现宇宙天地间的联系。

二、“5·12”——中国的一份启示录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低碳环保,这其实在我们的古书中早已提出。在《礼记》中便有记载“地载万物,天垂相,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尊天而亲地也”。“地载万物”也,就是说,大地承载万物的生长,一切的成长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天垂相”,苍天的星象垂领下来与它对应,这告诉我们世间还有很多内在的规则,它制约着大地。“取材于地”,我们从大地上取得衣食住行等各种资源,同时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取法于天”,人从大地上取得财物的时候,一定会被苍天的规则所制约。所以,我们不能坐吃山空,不能过度的挥霍,须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没有“取法于天”,我们就失去节制,我们就失去了持续发展。

“地载万物,天垂相,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尊天而亲地也”,说出了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基本情感。“尊天”就是对宇宙自然有一份敬畏之情,要有尊重;“亲地”就是对大地上人、财、物有一份亲爱之心,有保护之情。对宇宙法则的敬畏和对人间百态的敬爱,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次关注这些话,并不感觉它很遥远。“低碳”“环保”“可持续”都和这些话有关联。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事就应该是一种“回归”。这种回归,要求不可蔑视世界的法则,对宇宙的规则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今天这个时代无所不能,科技的发达让很多想法都能实现,但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512大地震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所有人都是一分启示录,应该是一份中国的启示录。因为这场大地震让我们认识到,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人的生命在这种天崩地裂的野蛮的自然力量面前,仍然是脆弱的,孤单的,我们还是会有无助,最后人间大爱凝聚起来的不仅仅是对于这一个地方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它修复了中国人人心上那种朴素的关爱,和我们尊天亲地的敬畏之情。

从物理上讲,‘5·12’的震中在汶川;从心理上讲,它的震中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从物理空间上讲,物质上的救灾在灾区,而从心理空间上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完成一场救赎。

在这场恐怖的苦难面前,我们开始反思:人的生命本质到底是什么?苦难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真是强大到可以如此狂妄吗?我们真的是可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无需感恩吗?现代文明让我们追逐了太多的功利,太多的荣华。如果我们遭受苦难,最后救赎苦难的只是物质吗?所有这一切,在08年被从新拷问。

到了2012年,我们仍然被拷问,因为2012年仍然是彷徨的一年。我们小时候,都看童话,觉得未来都很美好。长大以后,我们看灾难片,看了一部叫《2012》的美国大片。知道这个年头也可以杜撰出如此的“恐慌”。现在,我们终于置身于“传说中的2012”,它既没有童话那么美好,也没有灾难片那么糟。它和以前每一个年头一样,只要我们还有一份宁静,我们照样可以往前走。在今天,中国人新的东西太多,我们也是容易淡忘的,如果我们淡忘的是一些苦难的情节,那我们决不能忘记“5·12”的一些启迪,它告诉我们,今天的文化到底还有什么作用?

三、一个禅宗的故事

今天的中国,发展飞速。我们走得太快了,今天的中国不缺少速度,但是走快了也许会丢失一些东西,我们究竟丢了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个禅宗的故事。怎么叫中国智慧,中国人有很多讲故事的方式,比如禅宗的“公案”

有一位负责的公差,押着一个犯了戒规的和尚犯人去京师。路途遥远,公差每天醒来都要清点几样东西:

第一,是一个包袱,里面有两人的寒衣和盘缠;

第二,是一件公文,只有拿着这件,到京师才能交差、结案的;

第三,是押解的和尚,把和尚押到才算完成任务;

第四,就是自己。只有“我”在,才能背着包袱,押着和尚,启程上路

这个负责的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四样东西,然后开始上路。

日复一日行走,很是寂寞,两人闲聊起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一日风雨交加,两人饥寒交迫,到一个破庙避雨,和尚对公差说,不远有个集市,我去给你买点酒肉吃喝,你好好歇歇。公差心思松懈,给和尚打开枷锁,放他去了。和尚回来以后,伺候公差吃着喝着,公差喝得酩酊大醉。和尚见机会终于来了,他掏出一把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将公差的头发剃光了,然后将公差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袈裟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公差酣酣沉沉睡到第二天,醒来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一摸包袱还在,再看公文也在,可是和尚找不着了,他庙里庙外找,急的直挠头,然后他发现自己的头居然是光的!再低头一看,自己身上穿着僧袍,原来和尚也在!只是找不着了自己!公差庙里庙外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他心里纳闷,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最后他没法再出发再上路了。

这是很经典的一个故事,这四样东西到底是些什么呢?

首先包袱就是咱们的物质生活,物质这东西我们一辈子都不会丢的。物质,好像得来很难?我们看灾区四年前的房倒屋塌,现在的高楼大厦,崛起的灾区,物质难吗?物质,在我们一生中会越来越好的,其实是最容易达到标准的东西,人决不会忘了它。

第二样东西是公文,是咱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大家都需要有一个社会身份,一个好的职业,都希望名片上头衔越升越高,所以放心,公文也不会丢。

第三样是和尚,是我们一日里忙的事,一点没少,但是日复一日忙碌,通过做事实现自己的价值,唯独把自我丢失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把自己置换成了囚徒。

我们在匆忙的2012,重温这个禅宗故事,您觉得它意味深长吗?物质生活还在,职业的社会标准还在,自己手中的忙碌还在,但却把自我丢失了。

刚才我说,2011到2012年中国人走得并不轻松,这一年,我们始终在叩问,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的叩问,对公共诚信的叩问,对红十字会的拷问,包括我们内心可以承受的底线,我们一直都在拷问着,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把自己丢失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理由重新凝聚中国文化留给我们的那份力量?

在灾难面前,物质都是可以颠覆的,只有人的心,懂得感恩、懂得慈悲、有信念,才是真正的富有。

四、记忆最深的两笔善款

中国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特别讲究心灵生活,所以你看中国偏旁部首写得有意思的就是心字和竖心旁特别多。西方人认为思想是头脑逻辑所产生的。

再来看中国字:有所“思”,是“心田里的事”。有所“想”,是“心中的相”,是心上浮出的“相”,想人和事,就会在心上出现画面。

什么是慈悲?慈悲之心决定着善良,慈善是从内心发出的善良之举。什么是真正的悲伤?你看中国写的悲字,就是非心为悲,当一颗心的疼痛让心破碎了,心都不是心,这就叫悲伤;只有对他人的苦难有那么深刻的悲悯,才可能竭尽所能去做善事。在“5·12”地震后,大家对企业和个人的捐款数额强烈关注,其实我在想,比善款更重要的是他在里面放了多少的“心”,这跟善款多少无关。

我一直记得我在四年前,受到的两笔善款:

“5·12”的时候我在韩国参加文化活动,陪同的一个当地导游,她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韩国人,她出生在韩国,嫁了韩国人生儿育女,我们一直叫她韩国的名字。5月14号7点多,我赶回国去机场,她急急地交给我一个信封,说来不及通过慈善组织捐了,请帮我带回去先帮助一下同胞们。我打开信封,里面都是韩币,她说来不及换成人民币了。随善款附上的一张纸条:我的收入不高,作不出更多贡献,这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希望能有帮助。落款是“旅韩华侨:王丽娜。这是我这几天和她相处,第一次听到她还有中国名字,她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韩国人,自称是旅韩华侨。我一直记着那个大姐的名字,记得她怎么仓促把钱给我的。

 第二笔善款,是在上课时,学生交给我的一个牛皮信封,从贵州的山区寄来的,厚厚的一沓子人民币。我一张一张数,现在还记得一共是14块6毛钱。为什么那么厚,因为都是一毛一毛的,最大的面值是5毛钱。这笔钱来自贵州一位残疾山村教师陈顺江,陈老师信上说他先天患有残疾,站不起来,家境非常贫寒,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终于如愿以偿。不过,陈老师工资微薄,一家人的生计靠80多岁的老母亲上山挖药材卖来维持。这14块6毛的零钱,都是陈老师一家辛苦攒来的,他说自己不知道该信任什么慈善机构,于是委托于丹将善款转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我去了中央电视台,请主持人朱军在《艺术人生》节目上讲了这个故事,第二天,他当着电视机镜头把钱捐出,算是给陈老师的信任一个交代。这些善款是来自小人物,但我认为这些是最“大”的善款,因为它们都来自一颗慈悲之心。

五、找回用心的感觉

四年以后,我们很多人都忘记苦难。我们往往向前看,但是不是内心的东西忽略太多了。

现在,我们对于脑的开发,的确的尽心竭力,但我们忽略了心。

传统的中国人其实很重视心。比如中国人认为“懒”,是“心懒”,不懒是因为心里的冲动。有些人说“我懒得去上班”,是因为这个岗位没有给你创造“实现自我的尊严”。一个说“我回家懒得收拾”,但想想谈恋爱时有懒人吗?为什么那时的人都很勤快,所以懒惰的事,一定是心里的事。

有一个“忘”字,“亡心为忘”当一颗心不再了,那你就真忘了。“忘”不是头脑的问题,而是那颗心不在了。“心”和“亡”还有一种组合方式——“忙”。当我们“忙”的时候,一颗心也往往“丢失”。我们应该回到中国人那种“充沛的心理生活方式”。

“古人所说‘四十不惑’,所谓‘惑’,就是太多选择压在一颗心上,要‘不惑’,就要把心养大。”

我们很多表达方式,西方人是没法理解的,甚至是没有办法翻译的。因为中国热热闹支撑起一颗心的是五脏六腑,用身体的全部支撑情感的表达。

中国人说真话叫“肺腑之言”,西方人难以理解,肺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为什么中国用来表达真诚?

中国人回忆伤心的事,会说“我肝肠寸断”,肝是造血的,肠子是代谢的,你伤心怎么会肝肠寸断。

中国人做错了事,说“肠子都悔青了。”

中国人恭维一个人有学问,会说“你一肚子学问”,不会说“你一脑子学问”。

中国人说打草稿,会说打“腹稿”,不会说“脑稿”

所以,中国人的五脏六腑支撑的都是一份诚意,一份感情。

所以我说四川人很感恩,什么是恩情,这个恩字是因心而心,要是没有这个心,我们都是在用头脑算计的话,其实我们会多很多技巧,但是我们会失去很多的福分。

从某种意义上,四川是中国一个教育示范地,四川人从身体里喷薄而出的生命激情,和他们的感恩之心,能够重新唤醒中国人内心中的东西。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学说,用两个字概括,一是忠诚的“忠”,一是宽恕的“恕”。

后来南宋朱熹解释这两个字:

“中心为忠”,世界上最大的忠,不是靠外在的制度、规矩,而是忠诚的信念。“如心为恕”,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接着朱熹又说:“尽己为忠,推己为恕”——“尽己为忠”怎么能忠诚?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但是,尽人事,还得知天命,不是你尽了人事,这事就一定做得成,没成没关系,只要你是尽心了,这就是功劳。“推己为恕”,将心比心地把自己的善心推行到别人身上去,这就可以得到宽恕。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自己的老人小孩你那么爱,你对人家的老人小孩也应该一样。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从世界各国经典中选了五句话作为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从中国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人。

六、一个老婆婆的启示

在这个超音速飞行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把地球变成村落的时代。我们最缺少的已经不是物质和技术,而是我们这颗心还有多大的力量。

四年前的灾难给我们什么启示,当我们拥有的外在的东西都没有了,我们心的力量会变得极其强大。

我现在还记得2008年5月末,我到绵阳九州体育馆看到,一个干枯瘦小的老婆婆,赤着双脚,穿一件厚厚的呢子外套,我说您怎么穿这么多?她用一口四川话说,鞋子没得了,衣服没得了。帐篷里并排躺着4个孩子,伤得都挺重。老人说那是她的孙子、孙女。

我当时忧心忡忡地问她,一个老人孤苦伶仃带着4个伤孩子,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婆婆脸上闪着光彩,用很高嗓门的四川话跟我讲:你看我家娃娃都在,我儿女都在外面打工,他们都没有伤,我孙子孙女虽然伤了,但是娃娃都在,你看我家多好啊。她说生活有我了,我可以背柴,我以前上午半天背,下午休息,现在全天背就是了,我身体很好的,我能够养得了他们。当时我真的感觉到一种震撼。

这个婆婆还拿她的证件给我看,记得是一个姓陈的婆婆,证件上的年龄是71岁。这个场景我印象一直特别深,一个年老瘦弱的老人守着4个伤病的孩子,而她的心中满是骄傲,她跟这个世界宣布:“我们家的人都在!”这就是福,我能养活他们。

我想,今天有多少人在怨天尤人?我很多学生现在都30多岁了,硕士、博士毕业了,有个挺好的单位,该成家不成家,该养娃不养娃,回来跟我抱怨,生活太艰难了,现在房价这么高,养一个孩子太难了,我自己心理上还是一个孩子,我现在不想生孩子。我脑子里总会想到这个老婆婆,当苦难剥夺了太多的时候,她内心爆发的力量成了对抗这个世界的苦难,谁都剥夺不走的最后财富。

有时候,发达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创造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无端助长了人心狂妄,让人少了很多敬畏,甚至少了对生命的敬畏,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有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在苦难的时候,人的状态表现得正常,就是生命有力量,心灵有感恩。但是当我们回到一个很富裕的生活状态的时候,人为什么变得有时候不那么正常呢,有的时候太狂妄,有的时候太怯懦。

当年这场大地震的影响不会过去,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份启示,我们应该以突发的事件作为“坐标”,来想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可以返璞归真,回到中国人心灵上可以信任的空间。

七、“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在一生中教了学生很多奋发图强的话,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都是儒家精神,但是儒家还交给大家最为朴素的人际之间的道理,教给我们最朴素的脚下的起点。比如关于人格与理想,有学生问他“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孔子淡淡的说“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爱之”,因为有我在,能让长辈有所安顿;

“朋友信之”,因为有我在,能让朋友有了托付和信任;

“少者怀之”,因为有我在,能让学生、幼者有温暖的怀抱。

孔子认为,这就是他内心想达到的人格理想。今年是孔子诞辰2653年,过了这么多年,不管什么样的人,无论他的地位、身份,谁没有自己的老人、孩子、朋友。我们今天还有朴素的理想,和这三种人相伴吗?

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色难”。用今天的话来说,孝顺最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我们讲了多年的孝顺,但很难有一个子女能拍着胸脯说“我一直和颜悦色给爹妈一个好脸色”。我们在家往往会这样:“老妈,我在外面多辛苦,在家里面为什么要端着好脸色,到了家里还不让我放下吗?”“老爸,你别唠叨了,我整天一堆事,你明白什么呀?”“好了,你们身体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好脸色,其实都是好心眼。“妈,看看这些剩菜、剩汤、处理的水果……我们今天苦苦赚钱,为了让你过好日子,你把日子过成这样,你对得起我这么辛苦吗?”

什么叫色难?我们真想让心灵有一个朴素的安顿,我们应该回到伦理的起点。而伦理的起点就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如果你与你父母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你怎么处理别的关系?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处于421式的金字塔尖。结婚以后,有了摩擦,男孩说“你怎么这样,我妈从来不这样!”女孩反驳“我爸也从来不这样对我呢!”他们的生命坐标中没有兄弟姐妹,长辈总让着他们,长此以往是有问题的。

中国的伦理是有根的。“老者爱之”让老人安顿,也让我们自己安心。我在西方讲课,经常有人问我,说西方人每个周末上教堂,他们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吗?我回答他,中国人信伦理。伦理对于中国人有巨大力量,打翻一杯水,西方让人会说“my god”,中国人会说“我的妈呀!”中国人把“妈”当成了神。我们小时候遇到难处,遇到惊讶是事,都会喊这个妈。这就是中国人伦理上的根系。

血脉是一代代相传的,我们总说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为什么没有公共媒体提倡“好好养孩子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人们都认为当爹妈的痛孩子是天经地义,那么做儿女的善待父母,怎么成为美德了?它难道不是本能吗?

我们都知道,在大地震天崩地裂的那一刻,多少父母出于本能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但是又有几个孩子用血肉之躯去护爹妈?这些我们不再去想。

我们现在说毒胶囊、毒明胶对我们的危害。但我们回想,对自己的爹妈好吗?不要小看“老者爱之”这四个字,我们也自己的父母都安顿不了,我们是无法安顿这个民族的。我们现在怎样对老人,以后孩子就怎样对我们。

学校教育再发达,永远不能替代家教。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社会化的教育,今天去补奥数,明天学跳舞,后天学钢琴,大后天去学芭蕾……我们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的学习,多贵的学费都舍得。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家教,家教是任何教育都替代不了的,孩子在外面学到的都是知识和技巧,但孩子的心如果不强大,如果不善良,所有的技巧都没有用。家教是“1”,其他都是“0”。家里面有什么样的耳闻目濡,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是中国人伦理的回归,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要问问中国人,还回得来吗?这就要先找到一个根。

孔子说的“朋友信之”。一生中,我们会见到无数的朋友,有才高八斗的朋友,有学富五车的朋友……各式各样不同的朋友。但你最看重什么朋友,那些从来不喧哗在你眼前,而永远默默支持地站在你身后的朋友;那些从来不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的朋友;他从来不会向你表露,但总保持体温一样的温暖,与你一生相伴相随。对这样的朋友,只能用一个字评价——“信”。

2012年中说“信”显得很沉重,因为最缺乏的就是”信”。在孔子看来,“信”是最重要的,他的学生子贡问他做政事需要什么。孔子的答案是“足兵,足食,民信之”。“足兵”有充足的兵力,有国防;“足食”有充足的粮食,有物质;“民信之”,让百姓信任。子贡问如果可以去掉一个,孔子说“去兵”,国家机器不要了;又问还可以去掉一个吗?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物质基础都可以不要了。但没有了信,国家是不能建立起来的,这叫“民不信不立”。

看看我们现在的“兵”,我们在南海严阵以待;看看世界范围,核武器何等强大。我们再看看物质(食),今天是一个品牌时代,一个包、一双鞋,几万、几十万。可是,我们的“信”一直没有立起来。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对于信任危机的修复,艰难的在路上,不断的曝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燕窝染色,我们可以不吃,粮食不能不吃,孩子的零食火腿肠、酸奶不能不吃吧?我们泱泱大国,GDP到了世界第二,我们富强了。但在我看来,我们在很多的时候是“富而不贵”,财富是个数字,是可以计算的,但生命中的那份尊贵、悲悯、担当,对社会要尽点责任,这才是最珍贵的。

在有大苦难来临的时候,比如四川的大地震。这对中国是一次救赎,是一次教育。特别是512这个日子,所以我每年做安排,回到四川来,因为一些东西是不能忘记的。其实人是要收得住一个底线,才能不离其本,才能去发展。“本”是一个象形字,就是在大木头下面的根上点一下,木头不管枝繁叶茂,长得多大,都不能忘了这个根在哪里。

现在我们的人往往向高处看,往远处看。孔子一句“朋友信之”多简单呀。诚信的修复是从每个人开始,从让朋友信任开始。

“少者怀之”,孔子没有用“少者敬之”“少者仰之”“少者慕之”,“敬”会“远之”,而怀念则不会。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这个人走了但很多人怀念他,他没有离去,才是真正长寿。我们现在的长辈,往往是伴板着面孔去训孩子,但是如果你让孩子看到你的人格是坦率的、温暖的、朴素的,你也有缺点,但是你都承认,年轻的孩子才会觉得,我以后也会像他一样。人有错怕什么?《论语》中说得好: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改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太阳多明亮,月亮多皎洁,但太阳、月亮也有阴影,也有被遮挡的时候,人有点错怕什么呀?犯了错,让人都看得见,不需要掩饰,一旦改了,你还在天上,大家还要仰视你。这才是君子,人最怕是就是越描越黑,遮着挡着,坚持不道歉,这件事最后会变得无可救药。用坦率和真诚去面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精神,少一点头脑算计,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

至圣先师提出“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身边的人对我有这样的情感就够了。而我们现在是要做到“领导很器重,下级很敬畏,外面的人很褒奖”,而老的、小的、朋友,这些是最亲的人,我就是放到一边,他们也会跟着我。这就舍本求末,如果我们回不到本,那个木头的枝叶也一定长不大。

八、“仁”字的密码

512是一个理由,不是悲伤的理由,是唤醒我们找到那个朴素,找到我们在世界上最可以信任的是什么。事实证明,高楼大厦毁了很容易重建,最需要的是恢复人心。

孔子在不到两万字的《论语》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仁”出现了190多次的“仁”。何为“仁”?这简单的字中有一个密码——二人为“仁”。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仁”。仁爱不是多大的关系,它是朴素的“两两关系”,将心比心。无论一个人做多大的官,在人生中,90%的时间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的,家中的父母、夫妻、子女,出门以后的街坊、同事、朋友……最深的爱和最痛的恨,都是两两关系,所以能够把所有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仁”。

什么是仁爱,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想在世上安身立命,我就用同样的心,帮别人一块立起来;自己想通达顺利,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中国儒家从没有要求“己不立而立人,己不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就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宽容的道德上线吗?不是,其实是一种底线。

现在的饮料很多,但再好的茶、咖啡喝多了也会睡不着觉;酒再好,喝多了也会伤肝。饮料再好,指不定有什么添加剂。所以,在医院医生都会你喝白开水,最廉价、最透明的东西,其实是最好的。

我们品一口咖啡,可能芳香满室,品一口酒,可能如痴如醉。在生活中,这些东西品一品都可以,但可口可乐当水喝,就一定会喝出毛病。我们不排斥新事物,但守得住朴素的底线,永远不离开健康的身心,这是中国人很好的发展之路。

什么是文化,《周易》里说“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乎天文以查时变”我们要观察天文,知道冷暖,知道添衣减衣,知道季节变化。“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还要观察人间百态,用价值观、理念,融化人心,让这个时代有它的理念,规律,有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有新的生活方式,让它们变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不到40年,人的观念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70年代,尹秀华可以为一根集体的木头跳进洪流,生命不重要,集体的财产才重要。玉梅、龙飞,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可以为了集体的羊,走失的暴风雪中,下肢都冻残了,无怨无悔,因为集体的价值是最高的。他们知道什么能够让他们获得尊严。他们并不因为贫瘠而感到内心就是荒芜的。在60、70年代的小井庄,那么多的农民都成为诗人,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充沛。

80年代以后,社会价值多元,我们也来到一个最富庶的时代,但是我们内心的东西应该比物质更强大,我们应该在内心建立比物质更好的东西。我们正走在这样的路上。特别在成都,在四川更应该如此。

九、四川的文风

成都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小时候,我爱读诗,最爱的诗人都出生在四川。我也知道“自古文人皆入蜀”,似乎文人没有到四川来上回课,就没有完成灵魂之旅。

四季流光中,有一些你认为无畏的事情给你一种深深的感动。中国人告诉我们人真正在成长中是充满了惊喜的。就说这一轮明月在天,我们今天都不怎么看了,但四川的李太白可以举着酒杯看,对着明月发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们今天过中秋,眼前酒杯有红酒、黄酒、白酒,这金樽是满的,但有几个人成了月光?是我们舍弃月光,还是月光扔掉了我们?月光少了我们照样永恒,但我们少了月光就会多一些悲凉。李白忧伤的时候,还可以那么天真的举杯邀明月……他说我跟明月终有一天会在云端重逢,这份烂漫我们今天不屑。有那么多人忧伤,孤单都在月光中被化解,被拯救变得辽阔,我们今天还能想象吗?

李白甚至可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去洞庭湖和它商量,赊点月光,拿上这点月光到白云边去买酒。我们今天喝酒,不是“正宗的”“名牌”的都不好意思见人,喝的都是价值,谁能喝出李太白的感觉。

他忧伤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们今天就失去的就是这种百年的酣畅。上山没有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送朋友踏上归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朋友送自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听说朋友被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登山会“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李白能写这些诗歌,因为他的这颗心能飞得起来。

南宋的词人张孝祥,洞庭湖上一人泛舟,多悲凉啊?那时候上不了网,也没有聊天。可是张孝祥看到的是“素月分辉表里公映。悠然心会,妙处不与君说”,这份美好你懂了就懂了,不懂我说了你都不知道。有安静的心才能体会这种大美不言。他说我一直被贬关中,所以我有孤独的光芒照自己就行了,我的肝胆就像冰雪一样。所以他说,心无仓惶一片坦然,他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在过节,谁来与他把酒言欢呢?又哪来酒呢?抬头一看明月向一把大勺子的北斗星,那我就用北斗星要饮西江水,便宴西山。这个境界到今天还能震撼我们,因为我们还不用说被贬边关的事,还不用说中秋节,就是一天挨了批评、被人算计一下忧伤到什么程度?我们那时候有明月解忧吗?

四川是什么地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人到了这里会成全多大的气势,放眼这里,空间是“锦江春色来天地”,时间是“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今沧桑都在须弥一瞬间。这就是文人眼里的“蜀中”。这里的文人有一种大气,一种不计较,一种放得开。所有知识分子真正的代表是苏东坡。林语堂说:提起苏东坡三个字,中国人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在新旧党争中,乌台诗案中受了那么多的坎坷,遭受颠沛流离。但他不怕,像他写的《定风波》,人间的风波怎么定,定在心里。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与同伴在林中遇雨,由于没有雨具,大家很狼狈。苏东坡却觉得,有什么可怕的,雨打在树叶上有噼里啪啦的动静,不听就是了“莫听穿林打叶声”,别人跑了自己“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一个人长啸着缓步而行。我没有快马,但是我有“竹杖芒鞋”,关键有两个字“谁怕”。我的学生住大房子,有好工作,也不愿意结婚生子。而那位绵阳的老婆婆骄傲的说“我的娃娃都在”,区别在于她不怕,人不怕是不会“垮”的。中国人讲忧伤、恐惧、害怕,都是和心理有关。所以,一个“谁怕”,就能“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在雨中散步的人,自然比那些在雨中奔跑的人看得更多。他看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些跑的人都没有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他看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一个人在风雨中坦然走过,不怕,不跑。看见太阳才知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刚才风雨打过,一片萧瑟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调雨顺以后,人间没有这么多的风雨给人带来的恐惧、颤栗,你还是回去,回去的那颗心,平静如初。

苏东坡能写出《定风波》,不只是文学,还要很大的悟性。苏东坡一辈子被贬斥,他说“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无非被贬到天涯海角。他有一句很好的话“此心安处是我乡”,那颗心能够安顿的地方就是家乡。

十、祝福,四川

“此心安处是我乡”从这句话来讲,成都也是我的家乡。我小的时候就喜欢这里的辞章和这里的风景。第一次来四川是20岁那年,那时还在读研究生。我的导师带我游学。他带我来成都的时候很犹豫,他说“少不入蜀……”后来他带我进来,真后悔了。我一到成都就疯玩。当时在川大开会,我租了辆自行车整在成都玩。每天吃火锅,吃得鼻子流血,老师把我的钱包都没收了,说“少不入蜀,这个地方不能待”。我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就爱疯了这个地方,所以就一次一次的回来。但我只是觉得这是多么美丽的地方,我没有想到在这里会有刻骨铭心的惨痛的记忆,我更没有想到在惨痛之后,我得到了救赎。我们现在正在把成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做。我们对整个成都的文化成就也很关注。因为这里的文化底蕴太丰厚,那种古往今来文人了不起的风骨。当年的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吟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他那悠长的发问,现在人的心中还有回响吗?

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把所有四川人伟大的魂魄聚集在一起,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坐在这里,我刚好看到金沙讲坛的主题“讲成都,谈天下,通古今,论人生”。关于这些,不光是坐在这里的我可以讲,每个成都人在心中都应该有这种“天地无尽,浩大人生”。在富庶的天府之国,在这个核心之地,有丰厚的物质,有丰厚的精神,让我们洗尽铅华,让一颗心更勇敢,更坦荡,更悲悯,带着这颗心,我们不断往前走,那么每一年的512,都是一个新的出发的起点。每一个512,都是我们祝福成都,祝福四川的日子,大爱还在人心,温暖还在延续,爱心聚集在一起,我相信:在坐诸位你和你们的家人会更好,成都会更好,四川会更好,祝福大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