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秋萤微言·散文随笔】: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寻亲作者:饶水知音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寻亲
程予东
【导读:你是怎样的人,往往会遇到的和自己相匹配的人。匹配的人,感觉很亲近。亲人不能选择,而精神匹配的人却可以,这是上天对每个人的眷顾。】
亲人都是哪些人呢?可能你会说: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儿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错,我的答案也是这样的。除爱人外,剩下的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血缘之亲多在三代以内)。
亲人给人什么感觉呢?不自觉的为他们的健康挂怀,为他们的顺利成功不生嫉妒,而是欣慰高兴,为他们的不顺不幸不会漠然相待,而是心疼难过。在一起,吃什么,说什么,自然,不需要刻意,舒服轻松。
可是现实中完全是这样的吗?父母与子女关系有裂隙,有的孩子在家憋屈,先是隐忍不发,等有朝一日,远走高飞,逢年过节礼节性的问候一下,平日很少联系;兄弟姐妹不相往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孤独终年不是少数。这让人心生疑窦,为什么亲人间却有不亲的现象?这里面的因由恐怕非常多,观念,利益等都是不可绕开的因素。血缘之亲只是看起来应该亲,但是不能保证情感上亲。
生活中,我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个女孩小的时候是外婆带大的,整整带了四年。按理说应该和外婆很亲近吧,非也,她最想念的是舅妈,她舅妈抱她的时间加起来没有几天。她和姥姥有血缘关系吗?有。舅妈有血缘关系吗?没有。还有不少人和家里的亲人整天说不上三两句,即使说也不咸不淡,但和不相识的人可能一交谈就如故倾心,觉得很是亲近。他(她)之间可是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啊!为什么会这样呢?相处的感觉。相处愉快、轻松、舒坦、自然、随意,就感到亲近;相反,相处煎熬、紧张、别扭、刻意,就感到疏远。
什么影响相处的感觉呢?个人浅见,观念。三观相近,匹配。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你和对方的兴趣、志趣相近,步调一致,聊不完的话题,即使沉默,一点也不会觉得冷场、尴尬,反而是一种享受。最深的亲近即使两者兴趣不同,志趣各异,但是彼此能够接纳包容理解欣赏。偶有争执冲突,也不伤及情感,可能这些小争执和冲突是俗世烟火的调味品。最深亲近的人彼此都懂得自我反思和改变。友情深厚的、亲情浓郁的、爱情甚笃的皆同此理。
能够发展培养深切亲近关系的人一定有爱的能力,他(她)懂得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很多时候,我们有着这样分明的感觉:大家都是人类,却不是一类人。这说明人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周围是熟悉的陌生人,自己好像是一座孤岛。孤独从不陌生,自古依然。孤独者渴望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有高山流水的绝唱;鲁迅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欣慰。知音就是那个能听懂你心音的人,那个和你内心能呼应的人。知音不就是和你三观相和的人吗?
人是孤独的,血缘亲情也不一定可以化解你的孤独。但是知音却可以,三观相近的人却能够。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人就是在寻找,找到的心安,心安即吾乡。心不安就是在流浪,精神没有安顿,心灵没有托寄,就是在路上漂泊。回归故乡也没有心安的感觉。因为故乡已经物是人非,你找不到记忆中的人事模样。你回归的是地理意义的故乡,空间地域的故乡,而不是心灵的故乡。心灵的故乡在于茫茫人海中那个支点,那个依靠,那个知音。
支点通过切磋、合作、眼神、文字等等渠道寻找。支点和依靠就是力量,温暖所在。《梁溪漫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婢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是苏轼的支点,依靠,乃知音也。
你是怎样的人,往往会遇到的和自己相匹配的人。匹配的人,感觉很亲近。亲人不能选择,而精神匹配的人却可以,这是上天对每个人的眷顾。我们活着,很多时候,是在寻找亲人,情感上深切亲近的人,那些三观匹配的知音,那个让你欢乐让你忧,甚至为你平添许多愁,但是一想起就让你心疼的人。
【延伸阅读】
灰色地带
你好:
不知道叫你什么好,也不知道怎样叫你才好。“爸爸”?只有小孩儿才会那么叫。“老爸”?跟你的关系又没那么亲昵。“陈老二”?好像只有大队开什么会时,那些当官的才会这么叫你。“陈连子”?跟着你的堂兄弟一起这样叫你,又显得没大没小。就像你叫我从来不带称谓一样,我也不知道怎样叫你,那些叫你“爸爸”的日子早已远去如烟。
妈妈时常跟我说:“你爸爸说你很长时间没叫他了。”我只是不吭声,不知从何叫起。也许这就是长大,把小时候的自然流露都冠上一个矫揉造作的破帽子。说不上多么的疼爱,血浓于水的亲缘到底割舍不断。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恨你的,你说话不留一点情面,每次都把我批得体无完肤,在你面前,挫败、压抑一直是我内心的主旋律。我想出走,以后再也不用你一分钱,看你还拿什么话来压制我。
星期五的早上,我终于离开了家。“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一边走心里一边这样愤恨地想。每过一个转弯,我都睁大了眼睛,让没出息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落下来,想着这是最后一次走过这趟乡间小路,心里除了对以后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隐隐担忧外,还多了一点对妈的负罪感。走的时候,妈在偷偷抹眼泪。昨天晚上,你又照常喝了一碗白酒,然后开始对我喋喋不休地训斥,说我不争气考了一个二类学校;说我没出息复读了一年只增长了8分;说我没用,20岁了还在家里拿钱;说我读完也只是废物一个,没什么前途。在自己家里,没洗澡也没脱衣服,蒙上被子,任眼泪默默地流了一整夜。妈前一天摘的西红柿,我没舍得吃,还放在书桌上。想起妈当时说的话:“秋天的西红柿好吃不好看,撕掉外皮,里面的肉像血一样红。”眼泪哗哗地流了满脸。亲近对某些人来说多么奢侈,我知道这次肯定伤透了她的心。
早上帮忙收好棉花,我就跟妈说:“现在没下雨了,我等会儿就回学校了,免得下午雨下大了,走不了。”妈挽留了几句,说让我吃完了中饭再走。我没答应。与其在家里碍你的眼,还不如一走了之,拔了你的眼中钉,也不用再看你的脸色。妈从里屋拿了600块钱给我,我只要了500,妈把100块钱塞给我,说做车费,我说不要,放在桌角。我看她落寞地收起那100块钱时,揉了揉眼角,那一刻真的痛恨你。家,被你被我弄成了一个既像天堂又像炼狱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这个原本可以温温馨馨的地方伤痕累累。妈拿出了一整袋你前一天买的零食,塞进我的书包,我面无表情地拿出来放在床上说我不要。我不稀罕什么零食,我不是小孩儿,糖衣炮弹是诱惑是催眠药是忘疼药的年龄早已过去。妈哭了,说“看来对你也不能做什么指望了”。我嘴角抽搐了一下,背起书包说了一句“妈,我走了”,头也没回地跨过了那个门槛,心很酸,妈的心一定很痛。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没有你,我说不定会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前一天晚上,下过大雨,乡间石子路间四溢的积水奔流向前,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得石子直响,就像你毫无保留地践踏我的自尊那样,也许只是我还不够坚强,才会有被伤害的感觉。天灰蒙蒙的像块吸水的脏海绵,沉甸甸的,像要洒我一身寒冷的秋水。走过村头一家农舍,里面的几只土狗对我狂吠了几声,跃跃欲试地想要冲出木门咬我几口,我没理它们,一心想着早点离开,离开。你在我拿生活费的停当,出去了,是太自信我不敢离开,还是怕我看到你那张扭曲的脸?你昨天买了鱼、买了肉、买了我爱吃的土豆、买了一堆零食,今天我什么都没吃,就走了,你会尴尬还是会伤心?心里五味杂陈。上个月找了一份兼职,当助教,省一点,应该可以过日子。以后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拿你一分钱。想着想着,还是哭了。
走过小桥,天开始滴起了雨。一点比一点大,一阵比一阵密。我拿出书包里的伞,一个人继续往前走。我知道此刻也许你正坐在门口等我回头,等我以一副落汤鸡似的样子出现在你轻蔑的眼神底下。既然下了决心,以后我就再也不回来了,不再用你一分钱。也许某天,会为现在的莽撞后悔,但我现在感觉比以前轻松,用自己的钱虽然不多,但没啥压力,也不需要看你的脸色。雨越下越大,离家越来越远。
昨天你买回的那条鱼真大,杀鱼的时候,手握着它会有一点点吃力;土豆也好大,妈切了一个就炒了整整一盘。我擦了一下眼泪,听着后面疾驰而来的摩托声突然有点害怕,踩着雨水“哒哒”继续往前走,到车站搭车回校。曾经有多少个夜晚,我想逃出你那个家,走得远远的,多少次因为没钱放弃了。现在我有一份兼职,我可以不再伸手问你要钱了。
后面来了一辆拖拉机,熟悉的声音。我没有回头看,使劲睁大了眼睛。你开车从我旁边过,问我坐不坐,依然那么不客气。车站就在前面几步路而已,我不想坐上你的车,然后又被批得一无是处。你说了一句:“怎么这么倔?”然后一个人开车走了。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眼泪模糊视线。雨下得那么大,你没有撑把伞,雨水淋湿了你的头发还有衣服。真的,有时候用疼爱、憎恨、冷漠来定义对一个人的感情太难了,太多的灰色地带。想起上个月你送我到车站的场景,我蹲在路边,依然跟你没多少话说,看电子书版的《大明宫词》,其中正讲到太平以死威胁那些可怜的太监宫女们,让他们跟她母后说,她要死了。多么可爱的桥段,她那么顽皮地假上吊,只是仗着母后对她的疼爱。在我们旁边有一家人,年轻的父亲抱着他年幼的女儿有说有笑,亲昵地吻着她的小鼻子,我当时就在猜想,我小时候是否也曾享受过这样的特权。然后接着看我的书,你在后面帮我拉紧了书包上面的拉链。我鼻子一酸,想起来都像做梦似的那么遥远。
太难了,我知道我欠你很多,慢慢还。是疼爱是憎恨,我也说不清楚。多少次,被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感动得一塌糊涂;多少次,憎恨得差点咬碎了牙齿;现在,我对你很冷漠,我真不知道怎样表达。你应该很得意才对,因为这点我完全像你。
你讨厌的小孩
